千师慧专家论述详情页
  • 论述标题: 浅谈“琵琶”在古典文学中的意象美

    论述内容: 琵琶以独特的曲风、节奏、旋律等特点,树立了其在古典文学中不可代替的重要意象,成为一种美丽的文学符号,使文人骚客在抒发个人情感的同时,更加开拓了诗境、丰富了内涵、增加了艺术表现力,以美妙、清新的方式,让读文的人在文字中也能如闻其声,隐隐聆听到那动人的旋律和扣人心弦的节奏感,诗文与音乐相得益彰,二者相互影响,相互借鉴,不仅使诗歌丰富了琵琶艺术,也让琵琶艺术使诗词意境得到了更高的升华,“琵琶”的意象之美,在文学之中,功不可没。    


    论述答复1: 最初琵琶被称为“批把”,最早记载于汉代刘熙《释名·释乐器》:“批把本出于胡中,马上所鼓也。推手前曰批,引手却曰把,象其鼓时,因以为名也。”意思就是枇把是一种骑在马上弹奏的乐器,往前弹出称做批,往后挑进称做把,因此人 们根据它演奏的特点称其为“批把”。古时,人们把敲、击、弹、奏都称为鼓,游牧民族喜好骑在马上弹琵琶,所以是“马上所鼓也” 。约在魏晋时期,“琵把”正式称为“琵琶”。在南北朝时,通过中华文化丝绸之路与西域进行文化交流,曲项琵琶 由波斯经今新疆传入我国。曲项琵琶为四弦、四相,无柱梨形,长三尺五寸,法天地人五行,四弦,象四时,横抱用拨子弹奏。它盛行于北朝,并存公元6世纪上半叶传到南方长江流域一带。在隋唐九、十部乐中, 曲项琵琶已成为主要乐器,对盛唐歌舞艺术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。从敦煌壁画和云冈石刻中,仍能见到它在当时乐队中的地位。唐代时,琵琶的演奏姿势逐渐由横抱变为竖抱,品逐渐增多且数量固定,颈逐渐变长,多柱。到元明时期,曲项琵琶的形制基本固定,据《元史·礼乐志》载:“制以木,曲首,长颈,四轸,颈有品,阔面,四弦,面饰杂花。”而且,琵琶一词也基本成了这一类型乐器的专称。而这一乐器出于文人士大夫的笔下则不是表现它的由来、结构、技法等等,而是宣泄一种或多种情绪。 


    相关学术资料
    相关资料: 
    相关学术提问
    相关问题: 
    回答问题: 
      共1条
    • 1